新区概况
一、新区历史
(一)建立的背景
铜川因煤而市,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庞大的采空区、滑塌区和沉陷区,地质灾害频发,群众居住条件恶劣。铜川原市中心(北市区)处于狭长的川道地带,东西宽350-1500米之间,南北长20公里左右,人口密度大,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用电、用水和环境容量已达极限,建设用地因地形、河流、铁路分割,再无发展空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铜川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市场演变,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空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迫切要求铜川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基于以上三点,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大背景下,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客观现实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决策在原耀县下高埝乡基础上创建铜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历史沿革
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2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耀县下高埝乡基础上创建铜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11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铜川新区,赋予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优惠政策。
1994年4月,铜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更名为铜川市新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职能。
1995年7月1日,将原耀县下高埝乡移交新区管委会管辖;1998年4月,原耀县寺沟镇董坡、崔上两个行政村划归新区。
1998年12月市政府迁至新区正阳路9号正式对外办公,2000年12月市委机关迁至新区朝阳路9号对外办公。
2002年11月,新区被列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组成部分,成为全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核心区域。
2011年12月,耀州区坡头镇划归新区管理。
2013年1月4日,经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对内赋予建制区县的职能和权限,具备与区县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
2015年3月,省政府批复将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并入铜川新区,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优惠政策。
2018年4月2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省政府审批。
2020年7月,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
(三)新区定位
2013年1月4日市委常委会会议确定:新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发展的核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验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承载地。
二、区情概况
(一)区位气候
新区位于铜川南部,与富平、三原毗邻,是关中盆地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呈西北高、东南低,倾斜角介于5°-10°,平均海拔752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9-12.3℃,年平均日照2441.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55.8-709.3毫米,冬春易旱,夏秋易涝。境内河流均处于狭窄沟谷,水资源利用率低。
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包茂、延西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东与富平县接壤;西距革命根据地照金41公里,半小时可达;北距“革命圣地”延安230公里,3小时可达;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60公里,新区已融入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随着西安城市北扩、延西高铁的建设,西铜同城化趋势更加明显。
(二)规划建设
新区行政区划面积121.6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1.8平方公里,下辖咸丰、正阳、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共19个社区和27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约25万,规划未来城市人口40万,是铜川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机构人口
管委会党工委和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下辖咸丰路、正阳路和坡头3个街道办事处,15个社区和27个行政村。
(四)经济概况
新区聚焦全市打造“一示范四高地”,以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为目标,落实“五项重点”工作,坚持“项目为王”,全力以赴大抓经济发展。依托“一区两园”,利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光电子、新型建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中的澳威激光、隽美经纬电路、铟杰磷化铟半导体、凯立新材料等链主企业,吸引集聚上下游产业,招引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落户园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以汉德车桥、陕汽兆丰、西安重装、旺旺食品等先进制造、食品产业集群,吸引汽车制造业和食品产业落户园区。2023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30亿元,同比增长3.4%;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0.50亿元,同比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66亿元,同比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41亿元,同比增长8.8%。
网络编辑:焦敏
信息审核: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