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区情 / 新区旅游

陈坪村伏旱祈雨记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8 09:52 阅读:
保存 打印

我的少年时代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时年龄虽小,但从记事起,我就目睹、并经历了陈坪村一年一度的泰伯庙会及旱夏祈雨等重要民俗活动。祈雨虽早已曲终人散,成为尘封往事,但其当年的盛况,乃至影响,可以说是陈坪村的大事一桩。

陈坪村又叫毓秀堡,在古耀县西南二十里,南过赵氏河跨沟接三原马额、陵前,东跨210国道连富平县的觅子。洪水是个鸡鸣听三县的要冲之地,原村口北边,有戏台一座,是古耀州“三塔九咀十八塬、三个戏台口朝南”之一,台下有容万人的场地,村口有二亩大的涝池,池中有一棵大柳树,涝池东岸一条大路通东南西北,是盛夏纳凉、歇息、聚会、消遣的好场所,也是塬上各村居民去马额集会歇脚的地方。南边便是著名的泰伯、药王庙了。此庙大殿一百平方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里初小便设在此,我亦在此开启了人生读书之旅。那时,陈坪村是个堡子村,四周的城墙有五米高,没有豁口,新中国成立前城门楼倒塌,上面刻着“毓秀堡”。全村南北三条街道绕着东西主街展开,只城门朝西可外出通行,整齐的城墙因年代久远长满了酸枣树和各种荆棘,绿色环抱着整个二十亩地大的陈坪村落,当时村里人口280余人。

陈坪村的泰伯庙,前殿后庙供奉着周泰伯及盛唐的药王。庙会一年两次,一在盛夏六月十五前后,一在年关。盛夏的庙会热烈红火,是西塬独有的古老庙会。每逢庙会,方圆十里八乡的乡亲赶到此处,小吃摊贩慕名而来,人们逛、玩、娱乐,柳树下纳凉、戏台下看戏,各有千秋。庙会时,戏台下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们交头接耳、谈天说地,庙里,香客络绎不绝,祈求平安、和顺,摊贩则吆五喝六,花生、糖、腊羊肉、点心、豆腐脑、凉饸饹……让人们舌尖发馋,食欲大振!

盛夏庙会,若遇久旱不雨,先贤古圣泰伯的高风至德被民俗化为太白雨神,也就是祈雨的神明和化身。这时,庙管们会将祈雨提上议程,村上的庙管是我的四爷陈兆荣、八伯陈东让,他们二人主持会议,商议祈雨事项,从而做出“祈雨降甘霖,消灾保丰年”的决定。随后作出安排、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得有误。其要有五:第一,祈祷太白神明,早晚上香,直到祈雨人回归进庙入村,才能结束;第二,跪水,早六点至晚六点,双六大顺,四爷陈兆荣负责,在庙南柏林下,悬大铜锣,跪着击,音静续击,锣音不断,借以昭示祈求雷公诸神布施甘霖雨露;第三,八伯陈东让负责带领五个精壮男士,前往太白山祈雨,毅然沉稳,十天左右,全程徒步往返,身背十二个瓷葫芦(汲取太白山顶玉皇池山泉神水),头顶柳条帽,沐浴出行,在欢送的锣鼓声中出发,沿今三铜公路方向,朝西南行进,赴眉县汤峪太白山顶三海二池中的玉皇池灌满水,并虔诚跪拜祈雨祈福!往返跋涉八百余里,这是祈雨的重要环节,必须行装沉稳,不得张扬,事关祈雨成败,是众望所归;第四,封村闭户、祈雨时节,禁绝喧哗吵闹,以此彰显肃穆,防渎神明,使祈雨成功!第五,迎归,当祈雨队返回时,到三原陵前南王村驿站时,祈雨队便向庙管报信,庙管组织锣鼓队前往迎接,热闹非常。到庙会进行交接祭拜,祈雨告成,庙会结束。说来也怪,陈坪村的虔诚和祈雨的布排总能感动天地,从而降下雨露。

记得1954年,庙会时久旱不雨,村中决定祈雨,学校也从庙里大殿临时搬出。祈雨队走的当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第二天一早,城门前人山人海、锣鼓轰鸣,庆祝天降甘霖、祈雨成功!太白显灵,有求必应,人们的高兴劲儿给儿时的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面对干旱,当时家乡流传着一句“陈家捎话,老天就下”的俗话,可见告庙祈雨,太白显灵,蕴藏着老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也说明旱区群众和村上老幼对陈坪泰伯庙的信任。1955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庙会虽照常进行,但祈雨的民俗便停歇了。从此,祈雨成为陈坪村的陈年往事,慢慢地成为遥远的回忆。

2004年盛夏,在郭建民的奔走联系下,刚退休回家的我和大家在陈坪村召开了一场关于泰伯庙价值开发研究的座谈会。与会者认真考察了泰伯庙的历史渊源,聆听了铜川学者秦凤岗关于陈坪泰伯庙的历史意义及珍惜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报告,吁请文史、旅游部门重视,开发泰伯庙,让泰伯庙的文化发扬光大,为振兴新区和铜川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泰伯庙东面墙上有一幅祈雨壁画图,当时,秦凤岗对此发出由衷赞赏,他说这幅壁画保存完好,真实地体现了祈雨这一民俗文化,是自己多年前在陕西省民俗志撰写过程中想求而不得的抱憾之事。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份遗憾在陈坪村泰伯庙找到了。当时,座谈会委托秦凤岗撰写了“陈坪泰伯庙纪碑文”,以下高埝乡人民政府名义刻碑立石,昭示世人。


网络编辑:赵勇
信息审核:赵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