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区情 / 新区旅游

诗画锦阳川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18 10:03 阅读:
保存 打印

《锦阳川记》是清代康熙年间李铨写的一篇记游散文。文中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将300余年前耀州锦阳川的胜景细描详摹下来,表现了作者对古耀州山水炽热的爱恋之情。此文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翌年,配“锦阳川全景图”勒石,该碑现立于药王山大殿内东侧。 
  锦阳川,就是如今耀州城西的一条川道,它北起苏家店,南至和富平毗邻的岔口,从北到南,绵绵十多里,风光旖旎,秀色可餐,自古以来,便是耀州人踏青赏景的极好去处。 
  李铨,字穆庵,襄平人,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知耀州,在任期间,曾重修文庙,建太玄洞荷亭,并镌刻“五台山图”“雷园旧迹”诸碑,其草体书法,飘逸洒脱,清秀俊美,颇得书家之真传。 
  《锦阳川记》一文,开篇并不直言锦阳,而是写谢康乐之寄情山水,“平生车辙所至,必攀崖陟巚,穷远极幽”这一雅兴,得出“天地之文章莫大于山水,而山水之奇必有真性情者始能与之相遇”这一结论。 
  谢康乐即谢灵运,南朝宋诗人,其诗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文笔灵动优美,开山水诗一派之先河,因袭封康乐公故称。在这里作者以谢康乐自比,暗示了对山水厚爱的高尚情趣,并为后文托出美不胜收的锦阳川做好铺垫。 
  接着笔锋一转,用泉涌的秀词丽句直绘锦阳如若仙境般的美景。作者“壬申(公元1691年)孟夏移守华原”,初来乍到,“见漆沮交流,回环如带,两岸盘礴,断岭连山,意其中必更有如武陵桃源”,尔后果不出所料,一次偶然的“公事行役”,目睹了锦阳川的青山绿水,便一下子飘飘欲仙,陶醉其间,至此间一发不可收,“政治之暇,偶有所得,则悠然独往,间与宾客好我者相率而游焉。”神差鬼使般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浸淫在锦阳川的山水之中,“盘旋竟日不能去”,并为之感慨,只可惜逸少(王羲之)永叔(欧阳修),未曾涉足,否则,必将成为兰亭醉翁胜地载入史册,万世流芳。 
  锦阳川有山有水,山是“峭壁千仞,叠嶂连峰”,而“峻急”的沮水,“从西北下至此忽平阔而雄放”,“烟波淡荡”。“疏柳长堤”,“横如龙门”,“秀似辋川”。一望无际的水面,“曲折逶迤,高下回合”,“迅激”而成的潭水“碧绿澄沏”,潭中的游鱼,“见人亦不知畏”。再向远处望去,“波光”中,“欧鸟远近回翔”,实在美不胜收。在这里,作者以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夺目的画卷,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怎能不让人心旌摇曳,无限神往呢! 
  如果说生动的写景文字酿造了一个“仙苑”般的环境氛围,那么在此环境中的一切活动更是带着几许世外桃源般的梦幻色彩了。 
  作者在耀州居官期间,时不时地约二三知己去锦阳川游玩,赏山览水,心旷神怡。在那里“采薪于岩,取水于河,烹茶煮酒,继以长歌”,极尽风流之雅事,“几忘天地之高深而万物之无穷也”。诸多记事无不反映了作者迷恋锦阳川的痴迷心态,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封建社会文人读山品水的迷人的画面。 
  大量的写景和记事为作者最后直抒胸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理成章地发出了“山水之音岂丝竹之所得而可比类乎!”的喟叹,大段议论文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耀州锦阳川由衷的热爱。 
  这篇游记,作者将写景、记事和议论三者完美结合,通篇贯穿一个“美”字,让人整个身心无不浸淫在美的享受里。全文整饬严密,句丽辞畅,浓墨细绘,开阖自如,是一篇描绘古耀州秀丽风光的难得之作。 
  三百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锦阳川已是面目全非,然而,正是由于这篇优美恬淡的文字存世,让如今的人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当年锦阳川的无穷魅力。 
  “把一处景点或一个人物写在纸上,百年后还会活着”,这话是当今一位著名作家说的。我想,如果没有李铨写的这篇游记散文,三百多年过后的今天,无论一个人发挥怎么极致丰富的想象,也难还原当年锦阳川这般美艳的景色,可见,文字的魅力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如此,我们何不利用暇余之际,拿起手中之笔,将这个美好世界浓墨重彩地描画一番,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岂不更好!(杨五贵)


网络编辑:赵勇
信息审核:赵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