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奋力谱写铜川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24 10:12 阅读:
保存 打印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市不断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过渡期政策,持续加强防返贫监测预警,制定完善全市监测帮扶办法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农业特色品牌培育,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乡村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继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对种子市场监管,持续增加稳产高产农田面积等工作,切实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金秋时节果飘香。走进新区咸丰路街道野狐坡村绿环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3亩葡萄园,一串串红宝石似的果实在茂密的叶子中若隐若现,晶莹剔透,惹人垂涎。
  “我种葡萄有30多年了,一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精’的思路来发展葡萄产业,所产的葡萄不但个头大,而且香甜可口,一直深受顾客的喜爱。”合作社负责人郭西安说,这都得益于平时的精细化管理。在疏花疏果上,他每年都要花三四万元雇十几个村民来挨个完成;肥料以有机肥、生物菌肥为主,严格按照比例搭配。一般葡萄成熟期只能卖1个月,他的葡萄成熟后在架上还能再挂3个月。
  郭西安认为,葡萄种植管理不能一直都是老一套,要不断更新品种和学习新技术,才能不断提高葡萄品质。目前,他引进了黑美人、葡之梦、阳光玫瑰等18个高端品种。
  郭西安是村里最早种葡萄的人,现在已经是村里首屈一指的种植大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纷纷种起了葡萄,目前村里种植葡萄约1000余亩,亩产值平均可达1万余元。村上还通过举办葡萄开园仪式等活动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野狐坡葡萄的知名度,让小小的葡萄串成了村民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我市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使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种桃历史悠久,出产的甜桃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已经成为孟姜塬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近期,孟家原桃成功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宜君县彭镇发展高寒水稻,新区正阳路街道围绕大樱桃特色产业打好果业品牌,耀州区关庄镇打造奶山羊小镇……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激活镇域经济驱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为打造一批批农业产业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串起秀美画卷
  “过去门口脏得没人管,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垃圾也乱倒,后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后,家家户户门口也干净了,村上环境越来越好了。”提到人居环境整治前后村子的变化,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潮不禁感叹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一环、关键一招。近年来,榆舍村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大力做好“美化村庄、提升群众幸福感”这篇大文章。累计投资2000万余元,完成旧村43户的拆迁改造工程,建成仿清民居22户4200余平方米。硬化2560米巷道,修建460米排水渠、396立方米护坡、840平方米的老槐树广场。同时,新建了2座生产桥、800米花园围栏,安装40余盏太阳能路灯,制作1600平方米文化墙,对道路两旁、村级巷道及村民房前屋后等进行了集中治理和绿化美化。
  在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榆舍村突出日常管护和评比晾晒,切实巩固环境整治成果,让村庄实现四季美和长久美。该村先后获得五里镇“环境整洁标兵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这只是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各个乡村美丽“蝶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逐渐提升,一个个美丽乡村串联起来绘就了一幅壮美锦绣画卷。
  科学种田 越种越“甜”
  白露刚过,耀州区孙塬镇孝西村新兴农机合作社种植的10亩红薯进入了收获期。近日,走进红薯种植基地,收挖红薯的机械车来回穿梭,一个个红薯被翻出土外,社员们紧随其后,顺垄捡拾红薯,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咱这红薯产量高、个头大,吃起来又干又甜,还没有丝。”马爱国告诉记者,这10亩红薯是今年春季采用的膜下栽植方法,栽植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倒春寒的危害,而且可以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据了解,2018年,合作社利用孝西村土壤、光照、海拔等有利条件,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全程作技术指导,采用机械起垄、地膜覆盖、有机水肥一体化、人工栽植等技术,引进“秦薯5号”新品种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并带动社员和周边村民种植红薯200余亩。
  多年来,合作社充分发挥现代农机化作业的节本增效作用,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入社的模式,实行统一现代化机械耕、种、管、收、存、销一条龙服务,使粮食作物复种指数达200%,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仅规避了经营风险,而且改变了农民单打独斗处于劣势的困境,解放了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农村种地难等问题。同时,在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去年红薯亩产达3000公斤,今年膜下栽植取得成功,预计亩产上3000公斤轻轻松松,明年要把这个技术向周边村民推广,继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尝到甜头的马爱国,今年更有底气了。
  从会种田到科学种田,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得到推广,让更多的农户受益,同时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四好农村路”铺就小康路
  “没想到,乡村公路居然这么美!”近日,市民李琳和朋友打卡印台区陈炉古镇,被一条条通村路“惊艳”了一把。
  在凉爽的秋日,驾车行走在印台区的乡间小路,目之所及便是一条条农村公路在绿水青山之间蜿蜒,在田野阡陌间穿越。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络,改善了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在印台区红土镇邵家沟村村民王腊梅的家门口,一条1.5公里的通组水泥路从门前穿过。“自从门前这条水泥路修好以后,我们再也不怕下雨下雪了,现在东西运出去也快了,一到农产品成熟季节,还有专门上门收农副产品的客商,既节约时间又节省人力。”王腊梅培育了1000多个花椒苗发展干杂果种植,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印台区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村公路网络,路容路貌焕然一新。印台区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工作在市级考核中名列前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红土镇被我市命名为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753公里,镇(街道)、行政村公路通畅率100%。
  近年来,我市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原先泥泞的乡间小路如今变成车水马龙的宽阔公路,这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勾画出一道道“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足”的最美风景线,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小康路”。

(记者:刘晓帆、张红)


网络编辑:赵勇
信息审核:赵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