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光电子产业园区(资料照片)
陕西中环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鼓型旋转滤网(资料照片)
陕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2025年全市研发费用统计暨科技政策宣讲培训会成功举办
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已成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的地市标杆孵化器(资料照片)
铜川市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资料照片)
——2024年,铜川“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累计完成投资3500万元,承接科技成果合作项目超50项;争取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5项、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6项;全市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82家;印台农高区创成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组建“新双创”队伍10支……
春临势盛,万象更新。铜川大地处处涌动着蓬勃向上的激情与活力,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写下注脚——
印发的《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市级政策包》,围绕集聚高端人才、加快成果转化、推动企业创新、优化创新生态,明确提出40条措施,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科创环境;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市科技局面向全市征集2025年度具有行业特色、创新形式和科普价值的科技计划项目;铜川之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三项改革”西安邮电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自成立以来,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专注于将光电子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为国家碳监测体系提供了多项创新性解决方案,在今年成功获批省环境介质痕量污染物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支持;铜川高新区在2024年全省省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再获佳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出:“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实施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和省级农高区建设,打造苹果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深化科教产教融合,做强发展人才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重要时点,承前启后。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是未来所系、大势所趋。去年,市科技局组织精锐力量,深入各区县、园区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形成调研报告《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为全市如何把握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驱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思路参考。开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揽,各部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推动力、支撑力。
建好“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
充分挖掘科技成果转化潜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形式,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路径。
在我市,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园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这里不仅有研发场所,而且有政策扶持,助力科技成果能顺利“走出”实验室,“落进”生产线,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年,市科技局对标落实《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有效发挥“五个一”工作模式作用,持续加大与高校院所对接力度,促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成果转化特色产业基地8个,推动协议签订和成果落地“量质双增”。按照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样品试制、场景应用、成果验证等中试、小试基地建设。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引导作用,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活动,对遴选的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引导投融资机构跟投联投、以投代招,保障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建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和高新区
奋力打造一流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过去一年,我市先后获批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联建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协同推进秦创原中医药产业创新聚集区的建设;铝基新材料产业全链条集群化迈进;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光电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16.9%、39.2%、62.4%……产业创新见效成势,转型升级充分释放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励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进而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如何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的一年,市科技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部署实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项目,统筹推进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不断巩固扩大铜川作为全省光电子产业“一核两翼”和“追光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推进光子产业快速发展。启动实施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计划,不断跃升秦创原能级,持续优化全市科创生态。实施国家高新区创建、省级农高区建设引领行动,优化调整铜川高新区规划,充分发挥其在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围绕光电子、铝基新材料、汽车装备配套和现代中医药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项,不断深化科技产业融合,进一步扩围创新要素聚合流通的势能。聚焦“3+X”产业发展定位,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快生猪全产业链、铜麦6号和青砧无毒苗木繁育研发推广等成果转化产业化,提升省级农高区建设成效,协同延安、咸阳和渭南建设秦创原苹果产业创新聚集区。
加速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打造铜川科技创新新引擎
2024年,我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2家和415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为鼓励科技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新的一年,我市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把培养科技人才的“关键钥匙”交到企业手中。深入开展“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力争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3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征集2025年度全市科技计划项目,完善传统科技项目立项模式、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改革,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支持企业组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参加第九届丝博会科技创新展,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深化校企融合,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提升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支持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开展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5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项;持续开展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新增“新双创”队伍5支,不断培育引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高校院所创新团队提供创业服务,实现创新要素高质量集聚。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夯实创新驱动体系建设
科创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涵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它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提供科研支持、技术开发、产业孵化等多维度服务,促进了技术与市场的对接。
当前,如何让起势转化为态势,让科技创新生态保持良好状态,仍需做好一系列工作。
今年,市科技局把握新一轮五年计划机遇,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强化系统性布局,突破原有“点”状专项产业技术创新,加速“线”状、“面”状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流动。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完善政企常态对接沟通、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等机制,稳步推进政策直达兑现。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用,深化“三项改革”牵引科技金融改革,进一步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政府引导、头部企业支撑、高校和研究院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揭榜”“赛马”等创新组织形式,聚焦攻关“卡脖子”技术,支持研发机构科技成果授权。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全链条孵化体系,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落实东西部协作机制,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上的工艺革新,从产学研深度融合到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我市正以新质赋能乘势而上,向新、向绿、向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强劲的创新动能、更高效的成果转化、更协同的区域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