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早上7点不到,新区咸丰路街道办董坡村的乡村医生张荣跟往常一样打开了村卫生室的门,穿上白大褂,开始一天的工作。
开门不久,村民杨战侠就过来量血压,“这几天稳定着哩”,量完血压,张荣对她说。刚说完,他的手机就响了,原来是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的几个村民今天要来看病,跟他预约呢。刚讲完电话,邻近的崔上村的刘耀营风风火火地跑进来,“我这眼睛发炎了,昨天去医院他们给划了247元的药,我没要,就来找你了。”张荣仔细查看了他的眼睛,说“害眼哩”,给他开了两天的药,6元钱。不一会儿,注射室里又多了1位前来输液的四川民工。
上午10点,又陆陆续续来了几个民工,口腔溃疡、感冒发烧咳嗽的,不严重的,张荣就给他们开两三天药,都不超过10块钱。忙完刚准备出去给村民董海曼的女儿输液,早上预约的几个人来了。董海曼9点多就来卫生室了,马上11点了还没轮到她,于是张荣让刚来的几个人在炉子边暖和一下,先赶去给小孩打吊针。孩子连着输了几天液,血管又细,花了将近15分钟才给她把针扎好。一切安顿好了,张荣观察了15分钟,见没有什么反应,嘱咐孩子的父母有情况随时联系他,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诊所。11点多了,诊所坐满了等候的人。张荣和颜悦色地给每一位患者诊治。下午3点,诊所没有病人了,他抓紧时间吃饭。这时候已接待了35名患者。“我每天晚上12点以后下班,确保每一个输液的人没有不良反应才能休息。”张荣告诉记者。眼看着患者走了,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一天下来,他接待了50多名患者。
夜晚12点,刚准备休息,张荣又接到了村民董军团的电话,“娃发烧哩,我过来接你。”董军团在北方建材城做生意,不在村里住。半夜里,张荣又出诊了,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多了,这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张荣今年43岁,1987年从学校毕业的他到耀州区寺沟乡(现锦阳路街道办)卫生院学习西医,一年后,他先后到陈家山矿医院、耀州区庙湾镇卫生院工作,1991年开始在家里开诊所,当起了赤脚医生。一晃20多年过去了,如今他是十里八村群众的健康守护神,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
张荣的卫生室就在自己家里,面积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但设施齐全,设有诊断室、药房、观察室、治疗室……看着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卫生室,张荣很欣慰:“各级政府对乡村卫生室支持力度很大,我这儿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董坡村本来常住人口约700人。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村里住进来很多外来民工。到卫生室看病的不仅有村里人和民工,还有十里八村的人。张荣说,他平均每天要接待40多个病人,多的时候一天达70人。
这就是一个最为普通的村医一天正常的工作。
网络编辑:赵勇
信息审核: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