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回望走过的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统计部门已经反馈的8项经济指标中,新区6项指标排名全市各区县第一,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较一季度收窄13.2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零总额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7.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2%。全年各项税费收入12.947亿元。培育“五上”企业15家,新增市场主体3830户,累计达20774户,新增认缴注册资本约80亿元。经受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在全市区县中第一家推广使用健康码,建成2家口罩生产企业。实施县级领导“一企一策”包抓包联,去年3月5日率先全市实现企业、项目复工复产率100%,30户负增长企业已有18户“转正”,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全面恢复。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动能转换展现新速度。一是全员招商效果显著,招引重点项目33个,涉及金额134.19亿元,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60.98亿元、省域外资金46.93亿元,分别完成年度招商任务的157.9%、117.3%和117.3%。新区管委会被表彰为全市“十佳招商单位”;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和天一秦昆制药中成药及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项目被评为“十佳招商项目”。二是开展了重点项目“百日攻坚”行动,58个区本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36亿元。成功申请专项债券1.75亿元。天一秦昆制药项目今年3月份达到生产条件;集吉晟沅生物制药、运耀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三是集中开工重大项目38个,总投资119亿元,在全市重点项目观摩中取得了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中骏世界城项目落地仅用时45天,刷新了全市项目落地纪录。全力做好铜城大厦、北外教育小镇等20个重大项目土地征迁工作,拆迁各类建筑物18703平方米,完成土地报批1399亩、征地1672亩。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产业集群汇聚新优势。一是加快推进“新基建”,全年累计“新基建”投资超过40亿元,建成5G基站214个,覆盖密度居于全省县区前列。发展数字经济企业181家,实现销售额3.02亿元。新区成功创建为市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已和耀州区一起被省委网信办评定为陕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丝路金融科技园区2020年6月开园,铜川首家收购迁址的上市公司海越能源控股公司海越科技入驻,目前入驻类金融机构及企业20余家,为域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16亿元。成立了陕西融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铜川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正式对外运营。对接金融机构,为268户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19.49亿元。三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复审认定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家。完成2家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培育,累计达到5家。开工建设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已入驻航天产业企业5家,航天科技产业园指挥展示中心和系统工程中心有序建设。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三大攻坚战”展现新作为。一是高质量完成了剩余59户118人的脱贫任务,建立健全了防返贫、防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区、街办、村三级监测预警体系。着力构建“3+X”产业格局,累计整合扶贫项目资金3922万元,建成认定社区工厂4家,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6年最低6558元提升至10568元。建成消费扶贫专柜51个、专区1个、专馆1个,扶贫产品累计销售额882万元。召开镇域经济观摩会,助力培育玉皇阁大棚花卉、野狐坡社区扶贫工厂等集体经济产业。二是生态环境保卫战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4天,同比增加14天。完成“煤改清洁能源”1342户,严厉打击超限超载、遗漏抛洒等违法行为115起,全面完成395辆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治理任务,消除儒柳村等5处黑臭水体。三是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全年化解隐性债务8381万元,化解比率135.4%。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一是累计投资近2亿元,打通了航天大道一期、航天测控网铜川中心站南规划路、长兴南路北段等5条“断头路”。耀县变至华夏南道电力沟道工程鸿基路段建成完工,金泰路雨污管网、崇文街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承担创文及国卫复审点位1578个,占比全市考核点位总数约30%。投资1.25亿元,完成了华原西道、华夏南道等重点区域和路段环境整治,拆除违法建筑27处4722㎡,整改各类问题3000余个,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申创各级文明单位89家,培树市级以上先进典型、模范34人,为我市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全省关中协同创新发展观摩项目环境保障扎实有力。实施重点整治项目10个,整治、建设各类点位近200个,总投资420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城乡面貌。四是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袁、文、高、郭、石仁和丁沟儒柳等棚改项目完成投资9亿余元,袁家村、高家村安置区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部分安置楼主体已封顶。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立了北中医坡头分院,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文家村、鱼池村等5个村级孙思邈中医堂建设,五官医院、数字化疫苗接种中心建成投用。二是加强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文家中学等3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梅乐园中学、第一小学、第三小学、齐家坡小学等建设,完成了梅乐园、铜煤裕丰园和铜煤2号幼儿园移交工作。新增学位2390个,招录教师295名。三是加强区域文化中心建设,铜川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工人文化宫等文化体育类建设项目先后在新区建成投运,新培育规上文化企业1家,实现辖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四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打掉涉恶类集团1个,涉恶类团伙3个,收缴各类违法资金4236.41万元,处理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案件9件12人。五是加强“平安新区”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和“智慧小区”工程,公安系统破获重特大案件及其他刑事案件979起,查处行政案件726起。审判庭全年受理各类案件2635件,审结2436件,结案率92.45%;检察室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146件163人,依法提起公诉89件98人。推广凤凰建材本质安全管理经验,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查一般隐患314处、重大隐患6处并扎实整改。
我们的底气来自于全面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一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举办新区专题学习班、“弘扬延安精神 净化政治生态”专题研讨班,118名领导干部和114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实现乡科级干部和村(社区)书记培训全覆盖。二是全面落实“三项机制”,“鼓励激励”干部6人,能下干部1名。面向全市公开选调科技、招商等经济职能部门优秀领导干部3名,设立驻外招商专员3名。三是坚持派驻监督与同级监督贯通协同,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加强推进党内同级监督。以巡察“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完成了2个街道党委常规巡察和4个部门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延伸对35个村(社区)的常规巡察。四是扎实开展了赵正永、李志强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以“巩固以案促改成效 勇于担当奋力争先”活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政治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是强化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围绕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五个专项”,建立了包联督办和定期梳理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机制,受理信访举报56件,立案50件,结案37件,处分36人,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56人。
二、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着眼五年、立足当前,砥砺奋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新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全市“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围绕西铜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南北市区一体化、新耀一体化建设,打造全市航天高科技产业的先行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承载区、新材料产业的聚集区、数字经济产业的示范区和城市商贸服务业的核心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奋力争先进位,确保“十四五”顺利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聚焦国家高新区创建,打造全市创新发展强劲引擎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融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省级孵化载体服务水平,支持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
加快高新技术平台建设。紧盯西安理工大学科学城、西安工业大学铜川研究院等项目,推动建立关键技术研发、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淘汰资源依赖、粗放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产业,全力支持华能铜川照金电厂与阿塔云科技、北京建工等企业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培育支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转化一批专业成果,走高科技、高附加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二)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
主动出击大抓招商。坚持招商引资第一驱动力作用,围绕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和五大区域中心建设,用足用活《铜川市新区促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产能外溢和产业转移,发挥好16支专业招商组全员招商、精准招商作用,设立北京、上海、深圳等驻外机构招商专员。充分发挥陕商投资大厦新区“飞地园区”作用,加快杭州海越大厦飞地园区筹建进度,2月份正式开园运行。
凝心聚力大抓项目。聚焦航天高科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2021年计划实施产业集群类项目80个,总投资749.7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3亿元。坚持实行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制、项目专员、“6A”要素保障管理、项目集中开工观摩等制度,按照新建项目抓开工、续建项目抓投资、竣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推进航天科技产业园指挥展示中心和系统工程中心、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天众新型航空合金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开工建设航天振邦生产基地、隽美二期、新区数字供应链产业园、铜川大厦二期等项目。
全力做好要素保障。以新材料产业园区、高新区两个市级产业园区为承载地,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提供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功能,积极组建或引进小贷、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构建金融服务功能区。持续壮大铜川高迈、科创基金两支新区主导或参与的产业基金规模,培育壮大高鑫金控、铜川市产业投资集团等融资平台,投资引进域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新区,帮助本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坚持“一地一研、一地一策”,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用地,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工作,做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土地储备。
开放协同优化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与陕西政务服务网有效对接,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继续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切实维护企业利益。积极争取市级层面支持,组建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站式办公、一个门受理、一条龙服务”。建立完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模式,优化土地出让、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等重点环节审批流程,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办理、提前介入、购买中介服务等方式,提升审批服务效率。
(三)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建设
坚持常态化防控机制。压实防控“四方”责任,严格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守好交通、社区、医院三道防线,确保思想不松懈、工作不麻痹、聚集性疫情不发生,在常态化防控中推进各项工作。
着力提升医疗水平。打造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对非贫困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开工建设新区中医医院和坡头街道办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成立正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正阳数字化接种中心。做好渭北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市中医医院心脏病康复中心等项目环境保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实现在岗村医培训全覆盖。
深入推进“健康新区”示范建设。加强区办联动、密切部门协同、健全工作体系、建立任务清单、动员社会参与,加快“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确保实现健康新区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省级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村” 创建活动。
(四)聚焦社会民生领域建设,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按照西铜一体化构想,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统筹推进新耀一体化建设,谋划基础设施、民生类项目56个,总投资327.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44亿元。加强城市内部道路微循环,加快建设咸丰西路、鸿基西路、长丰南路、恒春东路等11条道路,打通“断头路”,扩大城市骨架;有序推进航天大道二期、经四路及香山路等产业配套路建设,完善航天城片区主干路网。着力构建立体交通,全力做好西延高铁铜川段、玉皇阁二号桥及引线工程、石仁立交、新区北出口野狐坡道路改造工程等重大区域交通项目的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工作。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建设和智慧停车场建设。做好丹阳湖、正阳路病害处理工程、牡丹园改扩建、西环公园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环境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袁家村、文家村等7个棚改项目,逐步在新区消除城中村、棚户区,实施一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全力保就业促就业。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减负、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政策,加大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城市居民、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政策落实力度,依托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流动摊点等创业载体,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创业成本,实现转移就业增收。持续做好农民工实名制动态管理,及时推送创业就业信息,做好人员稳岗工作。聚焦移民搬迁安置点、剩余劳动力密集区域,支持现有4家社区工厂不断做大做强,新增认定社区工厂5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好北外教育小镇、体育专修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科学城、西安工业大学铜川研究院、西北科技大学、职院二期等重点教育项目征地拆迁服务保障工作,全力确保梅乐园中学、第三小学、铜煤裕丰园幼儿园、铜煤2号幼儿园、梅乐园幼儿园投入使用,回购龙记学府城幼儿园,新增学位6350个。深化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薪绩效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特困对象、低保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农村养老机构示范点和居家养老机构建设进度,完成沮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野狐坡村、长命村农村幸福院示范点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大病统筹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公益性公墓规划建设工作,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全面彰显城市魅力。配合市上全力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及竣工验收,做好场馆周边环境拓展、绿色廊道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和城乡接合部治理等工作,按照全市统一部署,高质量承办好“十四运”、“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全力以赴做好第六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全省中药产业发展大会和扶贫产品交易会环境保障。巩固国家公共卫生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精心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文化活动,提前谋划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铜川市第四届艺术节各项演出活动准备工作。
加强平安新区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完成“平安新区智慧家园”项目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常态化,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深刻汲取“11·4”乔子梁煤矿事故和“11·24”道路交通事故教训,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防汛防滑防火工作,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守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加强隐性债务风险动态监测,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坚决杜绝违规新增政府债务。
(五)聚焦突出问题整改,巩固“四场战役”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与新材料园区在坡头街道实施产城融合生活示范区工程,在正阳路街道、咸丰路街道实施都市型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壮大发展镇域经济,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紧盯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任务,围绕“减煤、抑尘、控车、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推进细颗粒与臭氧协同控制,完成豹村水库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巩固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成效,启动新区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项目。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不断扩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谋划推进扫黑除恶“六建”工作,有针对性制定完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无黑无恶无乱”街道创建,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紧盯历史遗留等重点问题、农民工工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涉稳隐患,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巩固“创文保卫”成果。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力推动创文“四攻坚三提升行动”,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好城市管理“顽疾”整治和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攻坚行动,谋划建设新区、新材料园区建筑垃圾填埋场。
(六)聚焦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力争2月底高质量完成换届任务。加快推进单位行业党建融入属地工作,放大“红旗效应”,全力打造锦园、秦岭2个样板社区,建设一批示范社区。深入贯彻落实《铜川市新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管理办法(试行)》,坚持“一企一策一支部”,高标准打造兴盛德、大耀城、创业大街等企业党支部,进一步提升党建“两个覆盖”质量。
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出台适应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融资专员、项目专员智库服务机构,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入区入园,聚焦对外开放、“双招双引”、创新创业等主责主业,最大限度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健全用好“三项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担当作为,高质量完成第二批员额制人员招聘工作。畅通新区内设机构交流轮岗渠道,让干部在更多岗位进行历练。
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党内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常态化、具体化,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成立常设巡察工作机构,落实巡察办人员编制,推动巡察工作全覆盖。